鄱阳湖空前干旱候鸟过冬成大考 如何让越冬候鸟留下来并顺利过冬
据网络资讯,每年冬天来临,鄱阳湖都会出现大量候鸟前来过冬的壮观景象,但是,我们都知道,今年鄱阳湖干旱严重,湖床甚至已经裸露在外,这样显然对候鸟过冬有不利影响。据相关人员介绍,因鄱阳湖空前干旱候鸟过冬成大考,那么,如何让越冬候鸟留下来并顺利过冬呢?一起来了解。
鄱阳湖空前干旱候鸟过冬成大考
鄱阳湖干旱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国际重要湿地。因每年冬季有数十万只珍禽候鸟飞抵越冬,它也被人们称为“珍禽王国、候鸟天堂”。
候鸟喜欢栖息在碟形湖,这是由泥沙沉积不均自然形成的浅碟形洼地,后经过人工改造形成的季节性浅水湖泊,是鄱阳湖独有的地貌景观。
丰水期,碟形湖与鄱阳湖主湖融为一体,参与主湖区水动力过程,展现烟波浩渺的大湖气象;枯水期,通过遥感卫星影像观察,洲滩之间102个大大小小的碟形湖成为独立小湖,如同一个个气泡分布在湖盆中。这些碟形湖的水面面积加起来大约1000平方公里,占湖盆面积的23%。碟形湖也因此被称为鄱阳湖的“湖中湖”。
碟形湖在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碟形湖内的鱼虾螺蚌、沉水植被是候鸟的天然食物,来鄱阳湖越冬的候鸟,有三分之二栖息觅食在碟形湖。
即便干旱时鄱阳湖水位低枯,只要管理到位,不少碟形湖也仍能保留部分水面,在这些碟形湖联合作用下,候鸟在鄱阳湖越冬的时间可达半年之久。而碟形湖地势和面积差异,也能在洪、旱灾害中起到过渡与缓冲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主湖区水位急剧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此外,丰水期碟形湖与鄱阳湖主湖区融为一体,频繁地进行生物等资源交换,也保障了湿地生态系统稳定、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可持续发展。
然而,持续的高温天气,使得碟形湖面积不断萎缩。7月15日,鄱阳湖1平方公里以上的碟形湖86个,水面面积950平方公里。从8月4日开始,每隔五天,研究人员通过遥感卫星影像观察碟形湖水位的变化。到8月19日,鄱阳湖1平方公里以上的碟形湖水面面积只剩下195平方公里。
之后,相关人员赶到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南矶湿地保护区)实地调研碟形湖生态情况,与两个保护区管理人员一起探讨保护措施。“闸门有渗漏的地方做土坝挡水也不能让水漏掉。如果碟形湖里有水,宁可补一点水,也要等到候鸟来。如果碟形湖彻底干掉了,那补水也没有用。”
从9月起,当地开始集中力量对碟形湖进行生态补水,试图将干旱对湖区的影响降到最低。9月底,当胡振鹏再次赶到两个保护区查看时,不少碟形湖已干涸见底。部分尚未干涸的碟形湖只能通过从主航道或沿线河流补水来缓解干涸局面,但赣江出现断流导致南矶湿地保护区范围内的碟形湖无水可补。
“如果碟形湖不干,即便现在主湖区水道只有200多平方公里,加在一起鄱阳湖也不会显得干旱。”相关人员表示,根据以往枯水期节律,鄱阳湖低枯水位将持续到明年2月,为应对极端干旱可能常态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关部门应根据鄱阳湖水位、气象预报等情况,加强干旱预警,确立水库、碟形湖的预警水位,提前谋划应对。
眼看着冬季来临,如何让来鄱阳湖越冬的候鸟能够留下来,顺利过冬?
鄱阳湖空前干旱
江西省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都昌保护区)局长李跃把目光放在了朱袍山区域内的碟形湖,这是鄱阳湖都昌湖区最重要的碟形湖。与区域内其他十余个碟形湖相比,朱袍山离主航道近,地势开阔,便于架设机械施工补水。
朱袍山碟形湖生态补水前尚存水域面积381亩,水中仍有一定数量的鱼虾螺蚌资源。从9月19日开始,李跃组织人员清淤疏渠筑坝,4台7500瓦的大功率抽水泵不间断从主航道抽水补给到碟形湖。李跃表示,往年即使在枯水期,比如去年11月1日,朱袍山碟形湖水位12.2米,水深大约仅有2米,但今年还未到11月,水深就仅剩十几厘米。巨大的水位落差及干旱带来的影响也让李跃直呼“这在以前从未有过”。
补水并不会立竿见影。起初,对朱袍山碟形湖补水作业进行了两天也未见水位上涨,李跃后来才发现,湖区的湿地太干了,补给的水流到湖床裂缝像漏斗一样下渗,直至下渗达到饱和,水位才开始缓慢回升。经过多天连续抽水作业,碟形湖干涸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缓解,截至10月8日,生态补水使得朱袍山碟形湖面积增加到536亩,水位提升了28厘米,支撑了碟形湖螺蚌资源的逐水繁育,为即将到来的越冬候鸟增加了栖息和觅食空间。
除了为碟形湖补水,还要给候鸟准备更多食物。鄱阳湖干旱致使许多滩涂提前三个月裸露,苔草、芦苇的茎叶提前泛黄,纤维老化,不利于候鸟食用。专家研究认为,刈割已经长势成熟的苔草,可刺激其萌生新芽。目前在鄱阳湖多处洲滩上,正进行刈割苔草行动,但在土壤含水量少的区域,效果并不理想。
李跃也在组织力量对三山区域刈割苔草,这是都昌县历年来候鸟分布的重要区域。但因主航道阻隔,无法满足大型机械进场作业,李跃正在协调调入可用机械,希望加快刈割进程,“这个事也很重要,我们目前只割了近100亩。”
当地也开始通过人工种植方式,应对因干旱带来的候鸟食物短缺。除了南昌五星白鹤保护小区志愿者种植的藕田以外,余干县插旗洲也预留了七百亩稻田供候鸟吃食。这些仍只是杯水车薪,在低枯水位条件下,干旱导致湿地功能退化,天然食物短缺,将迫使一些候鸟转移到其他区域,甚至到农田等区域觅食,由此引发人鸟冲突。
对此,相关建议建议,政府可通过湿地生态补偿金的方式补偿候鸟吃食对农户造成的损失。此外,还应继续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善待在农田、池塘取食的候鸟,不要驱赶、伤害。
旱情可能持续至11月份
鄱阳湖干旱
“3-5月时预测今年会是一个偏枯年,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干旱,但没有预测到是这么广这么严重的干旱,持续时间这么长”。在长江科学院水资源所所长许继军看来,今年的旱情并非只是提前了,而是延长了。他判断,旱情可能持续至11月份。
今年系鄱阳湖自1951年有记录以来最早进入枯水期的年份。“旱涝/旱涝急转”不乏先例,但今年的“涝旱突变”情况比较罕见。许继军指出,汛期水库有防洪要求,水库水位必须降低至汛限水位,做好调蓄洪水的准备,但今年出现了两难的局面,预期的洪水没有来,却出现了严重干旱,而此时水库蓄水有限,抗旱保供水和灌溉的压力就比较大。
“我们也在提建议,要从防洪和抗旱统筹的角度做好水库的调度运行”,他表示,今年旱情的发生应被视为一个重要信号,到了汛期,不仅要考虑防洪,也要考虑抗旱,因此,汛限水位也应动态调整,保持一个合理的状态。
戴年华也认为,今年长江流域出现的旱情是周期性的还是持续性的,应有一个综合的判断。同时,他表示,鉴于鄱阳湖复杂的水情和重要的功能定位,需要包括气候专家、水文专家、生物专家等在内的多方面“会诊”。
江西省水利学会、江西省水利科学院联合编写的文章《给“江南粮仓”解渴,江西有实招》则指出,鄱阳湖的枯水情势绝非今年仅有。实际上,进入21世纪以来,长江、鄱阳湖的江湖关系发生变化,鄱阳湖出现呈趋势性和常态化的枯水情势,表现出枯水位降低、枯水期提前、枯水历时延长等情况,已对鄱阳湖区生态、农田灌溉、生产生活、湖区航运等产生影响。
鄱阳湖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心也提到,综合长江中上游水文情势变化分析,鄱阳湖未来持续枯水是趋势性的,将常态化出现,并且枯水程度还将进一步加剧。
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江西只要在主汛期最后一场降雨让水库都蓄到水,当年一般不会大旱,“每到7月份前后降雨来临之际,水库是否关闸蓄水,都要科学研判,综合决策,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底,江西省建成有1.06万座水库,总库容332亿立方米。前述江西省水利厅工作人员胡彧提到,前期,江西省抓住汛期末降雨有利时机,科学指导水库蓄水,7月1日全省水库蓄水量188亿立方米(其中31座大型水库蓄水量105.5亿立方米,比多年同期均值偏多4%),为应对长时间干旱提供了水源保障。
“8月16日以来,按照水利部统一部署,实施两轮鄱阳湖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调度36座大中型水库为下游补水约21亿立方米,有力保障了沿河两岸及湖区950万人、650万亩农田用水需求。特别是精细调度万安、峡江、龙头山等赣江梯级水库,保障赣江沿线尤其是南昌城区供水安全。”胡彧说,由于旱情持续发展,当前,水库蓄水总体偏少。截至10月10日,全省水库蓄水量119.11亿立方米。其中31座大型水库蓄水量86.14亿立方米,蓄满率72.2%。
许继军介绍称,目前沿江城乡供水的保障需要依靠上游水库放水来补给,因为无法确定旱情将持续到何时,“水库给下游补水也是精打细算,要留蓄一些水,以备后期冬季供水需要”。